本报讯 (邻水融媒 李勇 记者 卢琴)近日,邻水县人民法院把法院“搬”进养老院,开展巡回审判,成功调解一起赡养纠纷案件,使当事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得以修复。
据了解,邻水居民钟某某和陈某夫妇年近八旬,膝下有一子一女,随着年龄的增长,陈某瘫痪在床,生活无法自理,其子钟某便将两位老人送进养老院。在养老院居住4个月后,钟某要求其妹妹钟某乙支付一半的养老院护理费用,但遭到拒绝。兄妹二人因此展开争执,无奈之下,两位老人将子女一起诉至法院。
案件受理后,承办法官考虑到化解家庭矛盾的最佳途径是采用调解方式。于是,承办法官决定从源头入手,多次联系兄妹二人,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,了解他们各自的想法和困难。
“母亲年纪大生活无法自理,我把她和父亲一起送养老院是希望他们能得到更好的照顾。妹妹是他们的女儿,理应出一半的费用。”钟某向法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。但钟某乙认为,她家经济条件有限,难以负担养老院每个月4000元的护理费用,若哥哥非要将两位老人送去养老院,她不会出钱,但是她可以在家里照顾父母。
承办法官意识到,兄妹二人都愿意赡养老人,只是各有难处和考虑。为切实解决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,承办法官决定前往养老院听听两位老人的意见。
老人告诉法官,他们不愿意住在养老院。“我们在这里生活不习惯,想回家里住,让孩子们来照顾。”老人告诉法官。
在了解到老人的真实想法之后,为了方便老人参与诉讼,承办法官决定开展巡回审判,将庭审现场“搬”到养老院,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两位老人与子女进行面对面的交谈。
“我要外出务工赚钱养家,实在没法在家里照顾爸妈。”钟某说。钟某乙则表示,她可以把父母接到家中照顾,但是要和哥哥轮流着来,一人照顾一个月。兄妹二人站在各自的立场,互不相让。
“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关爱、理解和包容。”面对这样的困境,承办法官耐心地与双方当事人沟通,从法、理、情的角度进行劝导。鼓励兄妹二人换位思考,理解对方的难处,同时也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选择,共同商讨出一个最佳方案。
最终,兄妹二人达成一致意见:按每三个月轮换一次的方式轮流照顾父母,父母因生病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,凭医疗机构出具的正式发票报销后各自承担一半。至此,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圆满解决。
法庭“搬”进养老院,把便利的司法服务“送上门”,减轻了当事人诉累,提高了办案效率,真正打通了司法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邻水县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持续强化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建设,让群众“零距离”感受司法温度。